如果你尊重孩子的天性,你就会发现孩子的天性就是吃饭,睡觉,玩手机。这句话应该听过吧。我显然不会反对这句话,因为他说的是对的。但问题是怎么办。孩子的天性就是吃饭,睡觉,玩手机,那怎么办。怎么才能让他主动学习。
这样我先说一个观点,看看有没有可取的地方,就是教育可能是反人性的,但学习不是学习,反而是顺应人性的。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人教人教不会,事教人易变形。因为人教人的时候,它是一个教育的过程,我说话你听,你本身就是一个被动的状态,我给你你才有,我不给你就没有。人处于这种被动的状态下是很难受的,就像一个弹簧,我用力的去捏这个弹簧,弹簧很难受。所以它一定要反过来把我的手弹开,它要会恢复之前那种松弛的状态。
所以对比到我们人去教育孩子的时候,就会发现孩子就跟弹簧一样,你越教,他教的越多,他给你提供的阻力就越大,等这个阻力大到你不得不松手的时候,它马上就反弹,然后摆烂,然后开始吃饭,睡觉,玩手机。所以,结合我刚才的观点抽象出来看,这种我说话他听,我下命令他执行这种对他来说显得很被动的教育方式,从一开始就是反人性的。
所以在这种模式下,你不要说小孩了,哪怕是大人,哪怕是你我本人,被人摁着脑袋干活,摁着脑袋下面,也积极不起来。也是一下班一个手机拿着。也是想着吃饭睡觉玩手机。所以不是人性的问题。人性几千年来都是这样的,其实是选择模式的问题,选了一个错误的模式,选了一个反人性的模式,那怎么可能主动起来。
那具体我们该怎么弄。这个其实是学习逻辑的问题。回到刚才的话,我们说人教人,教不会,事教人,一遍性具体展开说一下。举个例子,假设现在有一个小游戏,你到东边屋子里拿一根铅笔,再到西边的屋子里拿一张纸,两个东西都拿到之后,去北边的屋子找一个叫张三的人,他会告诉你用那支铅笔在纸上写那几个字,字写好之后。你要去南边的屋子,把那张纸交给一个叫做李四的人,这个活就算完成了,是不是一听就感觉很麻烦。好了,现在假设你要嘱咐一个孩子把这件事情做到,闭上眼睛想一想,是不是一定要嘱咐半天,怎么找那支铅笔,怎么找那张纸,碰到张三怎么说话,碰到李四怎么说话。甚至有些孩子反应比较慢的,他连东南西北都分不清楚,他连屋都找不到,教起来更费劲了。教到后面脾气都大了,最后搞得鸡飞狗跳,孩子直接摆烂,开始吃饭,睡觉,玩手机。
你看你完全知道这个事情怎么做,但是你想教会孩子做这件事情。你发现根本就教不了。那我们把这个事情扩大到学习上面,里面的弯弯绕绕比这个游戏设定的还要复杂,不是更教不了了吗。所以逻辑要换一下,在我的逻辑里面,你只要搞定两件事情就可以了,第一个,让他自己愿意做这件事情。
第二个要搞定的问题,也就是技术性的问题,就是你怎么把刚才那个复杂的规定讲给他听,让他能够去参与这件事情,并且拿到最终的结果。
你应该这么跟他沟通,那里有四个房间,你随便进去找,找到一个叫李四的人,然后问他你需要怎么做。对,你把事情说到这里就可以了,不用再絮絮叨叨的把所有的规则跟他讲一遍了,你讲不清楚的他也听不清楚的,听多了他还摆烂了,你就告诉他去找一个叫李四的人就可以了,这个就是项目的目的,其余的所有的过程都是他自己去摸索的。因为我们刚才说过了,教育是反人性的,但是学习不是,所以正确的学习方法是什么,以终为始,直接告诉他目的地在哪里,然后在寻找目的的过程中,他需要的东西他自己去学习,这样主动性才会产生。比如说他去找李四有两个房,没人,他一看不对劲,他就要去找其他的房间了,找到张三一问张三说不是,他是不是能够找到最后那个房子。等碰到李四了,他问一下。然后他问完了李四是不是要告诉他,哎,你找我现在不行了,你要先去找张三等,等到他找到张三了,张三是不是要告诉你找我现在也不行,你要先去拿纸和笔怎么去拿。
在这个过程中,他是不是一边学习一边成长,自己摸索着就把整个流程跑通了,对吧。我们讲是讲不清楚的,但是他自己去跑绝对可以跑通好。你回味一下,再回味一下自己做事情的经历,是不是所有你能做成的事情,所有你能做成的项目,其实本质上都是按照这个流程跑通的,那么学习也是一样的,激发他的欲望,告诉他最终的目的。
让他在摸索中自己去学习,就这三件事情,这个才是最正确的流程,这才是所谓的社交人易变性,这才是孩子真正的成长,才能让他带着这份主动性,将来在真正的社会中永远的游刃有余。
本文章来源于青岛家教网:https://qd.zhiyanxuan.com